wap手机版

wap手机版

wap手机版二维码

平远发布

平远发布

平远发布公众号二维码

回到顶部

关闭
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2月23日在平远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文件
时间:2023-04-07
来源: 平远县人民政府
点击: -

[2023·2]县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文件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3年2月23日在平远县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平远县县长 周小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建议。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平远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面对新冠疫情多轮冲击和经济下行多重压力,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平远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跑出新的“加速度”。

这一年,我们稳中有进,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稳经济系列政策措施,强化每月研判调度,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由负转正、逆势上扬、排名靠前,增速在全市排名有2个第一(固定资产投资43.28亿元、比增17.7%,房地产开发投资6.11亿元)、3个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5亿元、比增1.4%,工业投资17.98亿元、比增33.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93元、比增5.4%)、3个第三(地区生产总值86.57亿元、比增0.6%,技改投资2.37亿元、比增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5亿元)、1个第四(项目投资37.17亿元、比增29.9%),规上工业增加值9.19亿元。累计帮助企业融资1.75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亿元,落实信贷风险补偿资金2100万元,金融机构存贷比62.4%。

这一年,我们阔步前进,实体经济更加亮眼。坚持以项目促产业、以产业壮实体,成功举办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集中开工投产活动。先进材料主导产业培育成效凸显,盈华覆铜板一期1200万张生产项目投产、二期动工,高端铜箔一期2.5万吨生产项目开工;富远稀土5000吨分离和金雁磁电项目顺利投产,省离子型稀土开发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稀土产业产值、税收分别比增40%、148%;绿色钙基产业园项目前期工作加速推进。52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36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总投资10亿元的工业园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广东能源光伏复合(一区)首期并网发电,粤电泗水风电场全容量并网发电。坚持招大引强,全年新引进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50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6个、超10亿元项目1个。实施技改项目13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9家。全年共申报发行债券资金15.56亿元、比增427%。谋划储备2023年债券项目18个、申报资金22亿元,获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8500万元。获评第一批国家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县。

这一年,我们循序渐进,县城面貌更加精致。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完成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扎实推进8项总投资6.75亿元的县城提质改造项目建设,111个老旧小区、6个农贸市场、8个停车场、11处城中小公园、25条背街小巷完成改造,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群众家门口幸福感不断增强。平远大道、平城中路、平城南路、关柘路、新建路等市政道路基本完成改造,道路服务功能实现提升。建设路西段、子青路和杞凤路升级改造稳步推进,城南中学门口等多个交通信号枢纽得到优化,县城“血脉”更加畅通。瑞梅铁路平远段、天然气“县县通”工程平远段、燃气管道老旧更新改造工程开工建设。S225线大柘至石正段全线通车。持续推动县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和城乡供水扩网工程建设,完成原制水厂升级改造,新建制水厂1座,改扩建供水管网67公里、污水管网12.7公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这一年,我们励精图进,乡村振兴更加出彩。超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2.1万亩、垦造水田600亩,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4万亩,新增水田指标54亩。成功获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南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扩容提质)、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中药材(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平远三华李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新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个,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增4.4%。广东供销(平远)天业冷链物流产业园投入使用,11个农产品产地冷藏设施完成建设。供销社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初见成效,县供销社获省供销系统综合业绩考核二等奖。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扎实推进,73%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八尺、热柘“产业社区”试点建设扎实有效。统筹4.1亿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美丽圩镇攻坚行动,圩镇风貌显著提升,功能配套更加完善,全县所有圩镇达到宜居标准,差干、河头达到示范标准。红色记忆美丽乡村示范带获评“省十大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所有行政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标准,加丰村、畲脑村成功创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投入2.5亿元提升改造县乡道路,完成48.8公里通建制村“单改双”工程,获评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这一年,我们克难奋进,疫情防控更加有效。全面贯彻“三个坚定不移”,因时因势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政策。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考验,我们众志成城、尽锐出战,打赢了“0131”“0413”等多场疫情歼灭战,数百名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圆满完成支援深圳、广州、丰顺等地疫情处置任务。防控政策优化后,我们把防疫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突出“保健康、防重症”,抓好“一老一小”等重点机构疫情防控,应设尽设发热门诊(诊室)17家,ICU、血透床位分别增至14张、53张,全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这一年,我们与时俱进,发展活力更加充沛。推动实施行政审批事项“双百工程”,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行政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中心比例达99.5%,基本实现群众业务“一站式”办结。全面推广“粤系列”应用,“粤智助”政务服务设备实现镇村全覆盖。在全省首创“税村共建”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与江西寻乌和福建武平实现“跨省通办”,10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省内通办”。“数字财政”系统预算动态监控和闭环管理进一步强化,资金来源去向更加透明。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32家县属国企重组改革任务有序推进。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全县流转承包地8.13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50.9%。

这一年,我们倍道而进,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顺利通过国家生态质量考核,获中央生态补偿金1.96亿元。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七年排名全市第一。县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主要河流省控断面达到Ⅱ类标准,优良率达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全县农村饮用水源水质优良率达100%。完成东石、八尺稔田河生态清洁流域治理及7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高质量水源林建设3500亩、森林抚育4.5万亩、新造林抚育7477亩,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务院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成效明显拟激励名单的县。重点实施8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矿山石场治理复绿4.32公顷、历史遗留矿山治理21.33公顷。

这一年,我们同心共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坚持八成以上财力用于民生领域,基本完成年度“10+2”民生实事。完成“三项工程”培训任务,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49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3%。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和孤儿养育标准持续提高。镇、村(居)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和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实现100%全覆盖。县慈善会通过3A等级认定,获得捐赠税前扣除资格。成功纳入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9所民办幼儿园转为公办幼儿园,新增公办幼儿学位570个。县教师发展中心、开放大学改造项目和石正幼儿园投入使用,县实验小学、大柘中心小学运动场完成升级改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六统一”建设基本完成,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投入使用。县中医医院通过二甲复审。与中山二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新一轮组团式帮扶关系,在超声诊疗科、骨科等领域取得突破。大河背景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平远站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立项建设全域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南台卧佛山、相思谷、五指石景区实现一体化运营。丰富提升红四军纪念馆展陈内容,完成林钦才故居、陈学生故居等革命遗址保护修缮,毓秀书院获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体育场对外开放经验做法获全市推广。荣获全市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消防工作考核、信访工作考核“优秀”等次。以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为主线,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和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破获涉恶案件5宗、打掉恶势力团伙1个,侦破涉养老诈骗案件10宗,社会治安大局平安稳定。

这一年,我们砥砺奋进,自身建设更加扎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优化。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八五”普法扎实开展。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机制,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县政协民主监督,高效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6件、政协委员提案55件,办复率达100%。

同时,国防动员、民宗外侨、双拥共建、食品药品、工商联、文联、科协、方志、档案、工会、青年、妇女儿童、残联、供电、烟草、气象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成绩殊为不易,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有力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县干群、社会各界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平远改革、发展、稳定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一是经济发展体量小、基础弱。GDP增速虽然全市排名第三,但总量仅占全市的6.6%、排全市第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均排全市第七。二是工业产业链条短、层次低。主导产业产能还未充分释放,新兴产业体量尚小,传统产业质效不优。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下滑明显;受木业涉税案件、宁江水泥停产等影响,水泥、家具等规上工业企业产量大幅下滑,分别比降74.6%、65.9%。三是绿色发展任务重、难度大。我县属北部生态发展区,实体经济发展受用地、用林、用能、环保容量、交通区位等要素制约大,同时矿产、森林、农产品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四是财政收支矛盾大、压力重。主体税源缺乏,受大规模留抵退税影响,县本级财政税收仅1.88亿元、减收4642万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6亿元,“三保”支出20.27亿元、占比高达64%,可统筹财力少,还债压力重。五是服务效能不够高、有差距。政府工作效能有待提高,闭环抓落实尚有不足,干部服务意识和履职担当能力还需加强,营商环境仍需改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实干实绩回报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我们比以往更有信心、更有底气、更有动力。更有信心,是因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为我们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更有底气,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革命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从国家层面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梅州全域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和产业有序转移,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安排革命老区苏区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投资、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省直单位对口支援等方面赋予一系列政策利好,为我们县域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更有动力,是因为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两会”以及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市“两会”特别是县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等一系列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使得全县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合力更加凝聚、氛围更加浓厚,为我们鼓足了发展干劲、增添了强劲动力。只要我们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坚决扛起使命担当,坚定做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够跑出更快的平远“加速度”、展现更好的平远新形象,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平远新篇章!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市部署要求和县委工作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一个目标、四个重点、七大行动”发展思路,坚定不移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全力推进先行区平远片区建设,扎实做好实体经济、城乡发展、绿美平远、重点民生等工作,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力促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平远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平远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我县经济社会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力争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进出口总额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九方面工作。

(一)突出制造业当家,着力筑牢实体经济根基。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加快实施工业倍增升级计划,切实壮大实体经济,全年实现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

做大先进材料产业。全力推动盈华高性能覆铜板项目一期达产满产、二期投产;加快推动高端铜箔项目建设。力促富远年产2000吨稀土金属冶炼项目上半年落地建设,推动金雁磁电上规达产、富远稀土分离生产线达产达效,推动玖诚科技、越科新材料增资扩产;探索政企联合招商模式,重点引进钕铁硼电机等稀土深加工应用企业,打造稀土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坚持矿地统筹、整体开发,加速绿色钙基产业园茅坪、长窝里矿区采矿权挂牌出让,力促年内投产;推动正远实业年产1万吨高纯石英砂项目尽快竣工投产。

做优新兴优势产业。加快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华清园、广东保灵、长岃药业等药企创新发展,加快远思南药、兴珠科技、广天梵谷等项目建设,扶持雅玛西新能源、宇时代等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升装备制造、酒水饮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效能,加快推动荻赛尔年产6万吨智能生产项目落地建设、飞龙果业果汁加工